正在直播: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
CCTV-1综合频道高清直播_CCTV节目官网_央视网 https://tv.cctv.com/live/cctv1/?spm=C28340.PsvRSVFIZBBB.ExidtyEJcS5K.1
您放心吧,今天我也把饭吃光光啦!
⇧点上方蓝色字关注“央视一套” , 加“星标” ⇧具体操作方法见文尾
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
研究、应用与推广
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
为我国粮食安全、农业科学发展
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
2021年5月22日
他在湖南长沙逝世,享年91岁
今天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
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 诞辰93周年
风吹稻禾,永远怀念!
学生时代的他
有个“参军报国梦”
2023年
西南大学展出一批珍贵档案
其中,有袁隆平大学时期的学生证
特别的是
证件后面有一位志愿军战士的留言:
“隆平同志:
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奋斗到底。”
1951年7月
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报告团
到重庆宣讲
袁隆平作为学生代表参加
听完报告,袁隆平热血沸腾
请战斗英雄签名
因为没有带纸笔
他便递上了随身带着的学生证
1952年
空军到袁隆平就读的西南农学院
选拔飞行员
袁隆平渴望驾驶战机保家卫国
便毅然报名
当时全校共有800多位学生报名
经过36个项目考核之后
只有8人合格,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
△袁隆平(后排左四)被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后,同学们欢送合影
后来因战事好转,他未能圆梦蓝天
但他在田间地头为国鞠躬尽瘁
为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
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
“他不服老
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”
在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期间
袁隆平团队曾遇到很多技术瓶颈
1989年夏天,突然的低温
导致本该表现不育的水稻可育了
研究也因此失败
当时,很多国际上的专家纷纷放弃了研究
但袁隆平三天三夜没睡觉
思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
△2017年,袁隆平在山东考察海水稻长势。
90岁高龄时,袁隆平还在写论文
研究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
只要听说试验田哪里可能要达标
他都要去现场
“他不服老,也不喜欢被称呼袁老。”
当袁隆平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时
他会和学生们说
荣誉是属于祖国的
属于千千万万同行的
“奖励是一种鼓励,更是一种鞭策,
我们更要谦虚,要‘夹住尾巴做人’。”
他的“禾下乘凉梦”
正在一步步实现
“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
穗子比扫帚还长
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凉”
“我梦见穗子沉甸甸的
籽粒接近花生米那么大”
……
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:
一个是“禾下乘凉梦”
一个是“杂 交稻覆盖全球梦”
如今,年轻一代科研人员
正在续写他的“禾下乘凉梦”
🌾2021年10月🌾
湖南省衡南县2021年南方稻区
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
双季测产为1603.9公斤
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 目标
并创造新纪录
🌾2021年11月🌾
浙江省龙泉市
袁隆平生前参与研发的新品种
巨型稻“巨丰5号”喜迎丰收
巨型稻平均高度可达2米
单穗实数粒比普通稻多3倍
🌾 近日,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
水稻体系科学家赵炳然团队主导培育的
“臻两优8612”低镉水稻 品种
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
稻谷镉含量平均值仅为每公斤0.0195毫克
远低于0.2毫克/公斤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
天上地下迎丰收
中国饭碗端得稳稳当当
如今,水稻家族不断有“新成员”加入
再生稻 可以在同一株水稻收割后重新抽穗
颠覆了栽培稻只能收割一次的生物极限
研究这项技术的李建武
曾是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的一员
🌾2022年12月🌾
随神舟十四号返回的
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运抵北京
其中包括中国空间站里的水稻结出的种子
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
完成水稻“从种子到种子”的实验
航天员还在天上收获了再生稻
水稻在空间站结出种子
收了一茬又一茬
航天员陈冬畅想
也许在不久的将来
在月球甚至火星上
都能实现袁隆平的“禾下乘凉梦”
🌾2023年8月🌾
广西贵港种植的巨型稻迎来丰收季
稻谷的清香四下弥漫
长而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
巨型稻的稻株可高达2米
根深叶茂,预计每亩产量1100斤
🌾2023年8月🌾
湖北省洪湖市新场村的再生稻核心示范区
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
250万亩再生稻头茬收获已近尾声
当地再生稻产量相较往年有所提升
……
金秋时节,“丰”景如画
各地水稻陆续成熟
秋收画卷正徐徐展开
中国人一定会将饭碗
牢牢端在自己手中!
来源:CCTV-1《寻古中国》《晚间新闻》、《新闻直播间》、央视新闻客户端
监制/伍劲松 制片人/朴晶主编/林佳萌 编辑/杨鹂责任编辑/严紫溦
第一时间接收“央视一套” 推送消息速速点亮“ 星 标 ”👇👇👇
想您啦!